35岁以上的基层地产人,越来越危险?!经验真的没用了吗?
地产人工作经验的溢价能力似乎越来越弱了。
一方面,许多房企宁可高价招聘一个毫无经验的应届生,也不愿留下一个已经工作几年的“老员工”;另一方面,新老员工薪资倒挂的现象也很普遍。特别是名校毕业生的薪酬待遇常常超过工作几年的中基层员工。
最近,明源君和一些地产人聊起这个话题,大家纷纷感慨:工作经验真的不值钱了吗?
今天,明源君就结合一些地产人的观点,来谈谈这个话题。
地产从业者整体年轻化
工作经验似乎没那么重要了?
数据显示,当前头部房企的员工普遍年轻。比如融创和中梁员工的平均年龄都只有31岁,万科非营销序列员工的平均年龄只是31岁。
猎聘网此前曾做过一个调研,地产行业25-35岁人才占比超60%。比如设计岗位超过76%的人年龄在35岁以内。
这些人有些已是中基层管理人员了。人才咨询机构北森此前曾统计过,54%的地产中基层人员介于35岁以下。
行业内有“35岁分水岭”的说法,意思是35岁还没做到中层,不仅未来晋升机会很小,还随时可能面临被淘汰的风险。
与此同时,新兵蛋子的薪酬待遇和晋升机会都比“老员工”优越许多。
校招生,尤其管培生都是作为管理层储备军在培养,待遇自然不在话下,上升空间也非常开阔。比如万科新动力生一般入职三四年就会有一波晋升;蓝光鲲鹏生以三年培养成中层,六年成长为高层的计划在培养。更有甚者,比如碧桂园的“未来领袖”计划,用两三年就培养成中高管理者,如项目总、区域总裁助理、区域副总裁等。
这让许多老员工看不懂,晋升速度这么快,难道不会“揠苗助长”?
以工程线为例,目前中基层管理者80、90后当道,一些工程人不到30岁已是项目经理;施工单位同样如此,一位地产人反映,其接触过的总包单位项目经理平均年龄在31岁左右。
按照头部房企目前的用人标准,管培生一般要求是985/211硕士学历。假设按照一个人26岁硕士毕业来算,按照土建一般的职级序列:土建工程师-工程主管-工程经理-项目(副)经理,30岁当上工程经理,至少一年晋升一级。而所经历过的项目也就一个半左右。
似乎有点不可思议。许多人认为,地产岗位,尤其工程、设计等偏技术型的岗位,都是非常注重实操经验积累的。火箭式的提升速度,会不会存在管理者经验不足的问题?
知识的获取门槛降低
通用型的经验溢价能力下降
“勤勤勉勉工作四五年,竟然比不上一个毫无经验的应届生?”一些地产人跟明源君聊起这个话题很是感慨。
以工程线为例,多年前,土木工程毕业生都会被鼓励去施工单位“学技术”,从放线员、资料员一步步做起,从业10年20年的师傅是很受尊重的老法师。而现在,30多岁的工程人,如果没有晋升到项目经理/项目总,或多或少开始担忧可能被更年轻的毕业生取代掉。
经验确实没有那么重要了。
一、行业高度标准化,越来越多的经验迅速被转化成知识
规模型房企都有一套内部标准和制度。比如工程,会有工艺技术标准、安全文明标准、管理动作标准等等,从技术层面到管理层面,全部优秀经验和做法都被固化下来。而且这些标准体系一直处于迭代中,明源君接触过的头部房企,基本每年都会进行一次标准体系的升级迭代。
有些企业内部还是微创新机制,比如世茂鼓励一线尝试新的工程做法和管理方法。一线员工的想法在项目上实践可行便可上报,集团安排人员下去考察,看看是否可以落地。考察通过就会在集团或区域内推广。
这意味着,理性认知层面的东西,比如各类工艺做法、图纸规范,在过去可称之为个人实践经验,现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化成为知识。而且知识的更新速度超乎想象。新入行者无需经过现场实操,也能快速掌握。
二、知识获取门槛降低,只要肯学都能学得到
后来者的成长速度加快,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知识获取门槛不断降低。互联网时代,企业与企业间能保有的秘密越来越少,更何况通用型知识。不仅个人拥有各种途径学习,房企内部培养机制也日趋完善。
比如阳光城有个专门的项目总培训项目叫“光之耀”,角色定位为“全方位人才”、“重视经营”、“第一负责人”。
朱荣斌、阚乃桂、吴建斌和其他职能中心众多高管会亲自面授教学,这些高管拟定相关课题,学员以组为单位,高管课上指导,学员课下协作和实践,最终做答辩提交解决方案,选出高潜力项目总,培训结束后,一旦公司有项目总岗位空缺,将对高潜力项目总进行合理评估,择优任用。
目前,在标杆房企内部,只要愿意学,基本没有学不到的。旭辉一位非营销线的管培生就曾表示,公司内部培训多得崩溃,尤其每年9-10月份,旭日生、事业部、条线、总部专项培训会占掉一小半业务时间。
来自一线的实操经验,被转化成各种手册、PPT、课程等方式,即便是新入行者,也能被快速“催熟”。
三、行业变化迅速,昨日的经验今日未必仍适用
有人说,现在经验的优势不会超过三年。三年前的东西放到今天看要么与现状脱节,要么就是大家很容易知道的常规套路。因为行业一直在快速的进化。
比如工程的工艺技术,穿插施工比重提升,装配式建筑覆盖面持续扩大,还有一系列的新工艺新做法不断涌现。
管理范围上,过去十万方算是不小的项目了,现在十万方可能只是一个标段。甲方工程人的管理半径持续扩大,人均效能的要求也一天见一天高。
项目类型上,随着房企业务多元化,开发产品可能不再局限于住宅,还增加了商业、办公等多种类型。行业发展节奏加快,对个人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,对于从业者来说则意味着不断面临新挑战。
真正有价值的工作经验
是形成除知识以外的能力
但是,经验并非毫无价值。
任何工作想要做得好,都需要一定的积累,地产行业也如此。比如设计管理,虽然不用亲自画图,但有大概有一半时间精力花在技术层面上,比如审图、看图、提专业建议;另一半时间精力才是流程和制度执行,如组织评审会、拟订设计合同等。拥有画图经验,熟悉设计院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思路,才能更好的将甲方需求转化成乙方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,降低沟通成本,高效把控项目方向。
再如工程,甲方的工作虽然偏管理,专业层面不需要特别深入。但就像一些地产人所说的,让一个完全没有现场经验的人去管理工地,就跟让瞎子去看画展差不多,基础不扎实,很容易在一些小问题上被忽悠。
但毕竟只是入门的基础。如前文所言,知识型的经验很难形成壁垒。
很多人可能知道,判断西瓜甜不甜有个办法,就是拿起来敲一敲,听听声音是否清脆响亮。说起来简单,真正到了到了挑瓜的时候,绝大多数人还是无从下手。
有些经验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。“无他,唯手熟而已”,这种经验很难通过三言两句或者一个视频让他人快速的彻底领悟。
举个例子,材料进场,经验丰富的老法师看一看摸一摸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。比如防水卷材样品,老法师看看融化状态,就能判断它能否达到吸附要求;PVC波纹管样品来了,用脚跺两下基本能判断其强度是否达标。
虽然材料也会送检,有检测报告协助判断。可有时候等到报告回来,材料可能已经用掉一部分了。经验老道的管理者,则能够送检报告出来之前就做出准确判断。
另外,项目实施过程的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,甲方作为工程建设的集大成者,需要拥有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,这种能力是需要经历过现场实践才能具备的,也是经验的价值所在。
再者,明源君认为,工作经验的另一个价值,体现为资源积累。地产项目上的许多事情,是无法写进条条框框里面去的。比如说,项目惹了一些麻烦,被相关部门盯上了,不给开工,不给取证,这时,谁能解决这些问题,谁就有价值。
对此,明源君认为,地产人想要让自己的工作经验产生更多溢价,一定要做两件事:
①保持学习,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
为什么房企越来越看重学历?因为高学历至少证明了一件事:这群人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,而房企,尤其是那些还处在高速成长期的房企,更看重的是个人潜力。在这个经验可以“速成”的时代,停下来,可能很快就被后来者超越。
②做个有心人,勤于观察和积累,多复盘
比如工程,有现场许多细枝末节的东西,是无法通过短期培训获得的。比如个人的心得、一些重要的做法积累下来,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方法论,这样的经验是别人偷不走的。
明源君认识的一位工程经理,每天工作结束后都会做复盘,把重点工序做法、缺陷问题、管理心得,梳理成文件存档。一个项目做下来,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技术及管理手册了。这让他在下一次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,可以快速反应,不断进步,形成良性循环。
注:特别感谢为本文提供建议和帮助的几位地产人。